浪费无处不在,人人皆能节约,事事皆有节约。作为国内较早研究浪费问题的学者,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群以自身的科研与实践,寻觅着一条中国式节约之路。30年来,他一往无前。让节约观念、方法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,让发展循环经济、建设节约型社会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是空话,为子孙后代留福祉——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目标,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目标 N{ w.<W*$ #2Qs[
c
8
nC~T1P n7iMCWr_
浪费无处不在 X@M80PV>E~ Qv?) Q|0T
MHF~=Fti6 '}d;&arK
无形浪费更为严重 Y!(X})aP;z a$8wud[Dt
9"{IRRz GHq-tYl("
“什么是节约,什么是浪费,搞不清这个问题,建设节约型社会无从谈起。”一向温文尔雅的李晓群,谈起节约与浪费,就显得很严肃。 ZO>1PJL 4 361A8U
u7
Ehg k`^~v ;&vEzg:c'
“浪费就是对人、财、物、时间、空间、信息、环境等无益的消耗。节约是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。在投入确定的情况下,产出多者为节约;在产出确定的情况下,投入少者为节约。”59岁的学者李晓群,对概念的解释一板一眼。他说,打个比方,上餐馆吃饭,从多点多剩到吃不了兜着走,再到现在的适量点菜,有人表扬这是节约,这个说法不准确。适量点菜是正常消耗,叫不浪费,离节约还有一步距离。 ilS:V<8] ;D-EwAK
'|\zxXOO 0Z4#* \M
“正因概念混乱,导致人们对很多浪费现象视而不见、视为正常。”李晓群认为,一说起节约,大家立马想到的是节水、节电、节粮,可全民学英语、儿童报多种特长班、商品过度包装、公款吃喝、公费旅游、文山会海、一个项目审批要盖上百个公章、决策失误等等,这些浪费却被人忽视了。 [x]^[JJ^ 'PpyJ%++
^?!F%dKm vtQ:1t?`
下过乡,务过工,进机关,去党校,大学学的是物理,搞研究却是经济管理。从上世纪80年代初,李晓群开始研究浪费问题。“浪费无处不在。”他看到了浪费问题的普遍性,从物质到精神,从有形到无形,从宏观到微观,从社会生产到家庭生活,从国内到国外,浪费都广泛存在。浪费者麻木不仁,理所当然;旁观者习以为常,漠不关心;大家习惯成自然,最后发展为“全民运动”,形成浪费型的家庭、企业和社会。 N)J_s6\ (m
N^s
*3V/>.-k.8 |Yw!b7uA
“您至今共有几个电子信箱?是不是大部分都不用了?”李晓群问记者。得到记者的肯定回答后,他说,这就是一种浪费,因为休眠账号占用了网络资源,尽管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,但中国有3亿网民,这个数字累加起来,就大得惊人。 !@VFxDCtB n/A0vDA?=
.X ,7L1K Do=hA\ 9xo
“如果把浪费比作一种病,‘浪费病’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、流行病、传染病,它已经成为社会肌体上的组成部分,不治不行了。”李晓群认为,人人都患“浪费病”,包括他自己用非所学也是浪费。 /B(FXOu= ~UhN/~>
/Bxk5D@ r5>p1]
一直以来,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同各种浪费行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,但是时至今日,浪费现象依旧这样普遍,这样严重,甚至愈演愈烈。“这是为什么?”李晓群苦苦思索,苦苦探求。 7W9#R"HH (vG
RqNoT3
rKED5T'X8 53Q C6wZn
“人们常听有‘贪污犯’,却没听说过‘浪费犯’。”李晓群说,宪法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“国家厉行节约,反对浪费”,党的十七大正式确立“节约资源,保护环境”为基本国策。“我看应制定一部反浪费法,看看谁敢公款吃喝不心疼,看看谁敢今年修的路明年就扒开,看看谁敢歪歪嘴让企业跑断腿,看看谁敢拍脑袋、拍胸脯、拍屁股式决策。” Co-dm*?ir
$aI)+Cyp
P>|IY*}J$ .{&K.m
让浪费成为过街老鼠 t
ktn' $[YKE%
(i[aZ^*I4 .u(uK5>1(
综合治理是解决之道 l4E+.GXSy Y&{P_?,=
p.# 59 'l' cBM N@
“浪费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,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解决不力的难题,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” 李晓群告诉记者,治理浪费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关键是各部门要各负其责,让浪费真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。 (\]|vU'c q3ADK$!4
f5/B)
bW q?[R-~$
他认为,从目前的情况看,我国涉及节约与反浪费的法律法规不算少,但是执行、落实与监督的工作却做得十分有限,这就使法律法规的效果大打折扣。“以建筑节能为例,我们有相应的制度标准,但是目前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,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管。”同时,虽然“节约光荣,浪费可耻”的口号提了多年,但是多年来却没有形成全社会思想观念的统一,根本问题还在于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浪费的危害,所以从全民教育入手解决这个问题,已经是当务之急。 ("P $V"I ?7)]2=8O
[@&6S#t (,i=U
&~
李晓群告诉记者,对节约与反浪费的观念的淡薄甚至反映到科研上,极少有搞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能静下心来搞浪费与节约的研究,而这样的研究方向甚至都被人看不起。而国外非常注意对浪费问题的管理,多种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浪费现象,其成果实际运用于管理制度的法律规则中,从而使管理体制、职业道德、行为规范、社会舆论等都渗透着反对浪费,厉行节约的观念和原则,有效地治理和预防着浪费行为。 j~kTt:{,l 6|*0\@5t
gWMVN,3d (\f}F{}`F
“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更要反浪费,尤其是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,因为它对国家社会的危害程度甚至超过了贪污。”李晓群认为,各级党政部门有责任教育并严格管理干部,对投资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要根据相关规定认真问责。 $I\gi)A6 t {
Co
$n` -uq) q-]1{St
`5YcdIC $fmpIew
浪费使社会倒退 _;:`~2TYqV h|T8Hq~
Ass=H72K ssvDV'%*2
节约是对未来负责 .qg/CLKg cFEjxx=
A9KGaq4 *
p3
y/46
李晓群不仅是反浪费的理论家,也是践行者。只要他在家,屋里的灯就只能开一个,抽水马桶永远要使用“半水”按钮,甚至上饭店吃饭时,也要提醒大堂经理电梯可交错停楼层。因为他看到浪费的破坏力,可以造成国家、集体和个人财产的重大损失,使社会发展倒退。 z=ur^ j=
~)?aQ`
Y)={7\/5 NXvl&N%
李晓群发现互联网的宣传效果相当好,2005年就创办了节约网([url]**.jieyue.net[/url])。为了这个网站,李晓群已经投入了200多万元,只为传播他的“中国式节约”理想:让节约观念、方法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。如今,用“节约”在百度检索,他的网站排在第一个。 Cia*x` 0(|~Uce
qb|\!= :|4<>J"/
除了办网站、写书、作报告,李晓群还主动找企事业单位搞“浪费诊断”。李晓群1991年就写了《中国企业浪费问题的分析和对策》这本书,但他知道,从浪费走向节约任重道远。 XZise)o
he!Y2q
RzO6xaa< l_$VKp_(
听说有单位准备搞装修,他就主动提供免费咨询,怎么装修能节能环保,怎么管理能节约资源,让人心悦诚服。如今,他已经为许多单位提供了“浪费诊断”服务,政府部门、企业也慕名而来。老伴说,他有“职业病”,到了哪儿,都忍不住搞个“浪费诊断”。 yEVr##O8 Y
,o'ECwC
%q&sG]s }\=8}6k
“节约应当是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,节约就从我做起,从身边做起,从现在做起,从小事做起,节约每一度电、每一滴水、每一张纸、每一粒粮。”李晓群说,节约关乎千家万户,关乎国家兴衰,只有物尽其用,人尽其力,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,用制度、法律、舆论和文化等综合手段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才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,这才是一种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。 hzDH0=i 6$@R<9+i
n,5m`Coy~K {.;Hiv2s%
|
一共有 2 条评论